案例中心

“80学人”吴承学新作《冰壶秋月》:学者应该有两副笔墨



日前,中山大学中文系教授、中国古代文学学科首位长江学者吴承学教授携随笔集《冰壶秋月》做客由南都读者俱乐部、广州学而优书店、广州市文艺评论家协会联合主办的“大家讲堂”,以“‘80学人’的前世今生”为主题与现场读者分享该书出版前后的情况以及由这本书引发的关于“80学人”的系列话题,中山大学中文系教授孙立作为嘉宾参与活动。

一篇“喧宾夺主”的序:一份意外的收获

“80学人”是学界对20世纪70年代恢复高考以后考进大学,20世纪80年代初进入高校或者研究机构的一代学人。吴承学教授正是“80学人”中的佼佼者,《冰壶秋月》是他于问学之余撰写的第一本随笔合集,研读该书对于考察80学人有着启迪意义。

该书由浙江古籍出版社于2021年1月出版, 3月初在京东、当当网一开售就脱销了。在4月21日发布的2021年度第一季度的影响力书单上,《冰壶秋月》进入了人文社科类排行榜的第8名。在分享会现场上,吴承学教授把该书的出版形容为“意外的收获”,理由是2020年原定的出版计划里并没有它,它的出版归功于出版社编辑锲而不舍的建议。当时因疫情困守在美国的吴承学教授试着把现成的文章归整后,托国内几位学生帮忙校对,最终成书。吴承学教授分析该书受欢迎的原因时打趣地说:“本书的序《书生本色》有喧宾夺主之嫌。”据悉,《书生本色》出自吴教授夫人、著名媒体人江艺平之手,该文体现了江氏一贯的平淡中见骨力的文风。吴承学教授表示,不少读者们因为读了序而萌生了窥书的全貌的想法,当然“80学人”作为特殊的一代学人,其上连有“民国遗风”的老先生,下接当下奋斗中的学术青椒,其所感所思备受关注。

“80学人”吴承学新作《冰壶秋月》:学者应该有两副笔墨

《冰壶秋月》这一书名也是备受好评的。吴承学教授表示,“冰壶秋月” 出自苏东坡的诗《赠潘谷》“布衫漆黑手如龟,未害冰壶贮秋月”。本来是书中怀念自己的硕士导师黄海章先生的文章的题目,以赞扬“海老”的品格高尚,此次用来做书名有三层含义,一是向品德高洁、高贵、高雅的老师辈致敬,二是表明“80学人”的自我期待和追求目标,三是对后一代学者的期待和鼓励。

《冰壶秋月》新书分享会现场。

学者应该有两副笔墨:在学术文章另写“人生”

贝博网站官网

中山大学中文系孙立是与吴承学教授既是研究生同学又是同事,两人相识相知40年。孙立教授在分享时表示,过去有学者曾经提出过,作为一名学者应该有两副笔墨。他以“惊艳”来形容《冰壶秋月》一书的出版:“为什么这么讲?因为我很了解他,他不像有些学者,从一开始就有‘两副笔墨’的想法——一边写论文,一边写散文。承学不是这样的,他并非有意之为,他很多的散文是很随机的,不是有意去写的。所以我们看到这本书最后结集为三个部分,实际上是三种类型的文章,从忆语到札记到序跋,实际上是他一直以来除了学术论文以外的一些小的文章。我从他的文章里面也看到了两副笔墨,跟他的学术文章有共性,但是也有其鲜明的个性。”

“80学人”的特点:做学问的眼界与气度

当主持人抛出“80学人”的特点这一问题时,两位教授的观点不谋而合。吴承学教授认为,“80学人”虽然在生活际遇上有些“悲催”,如出生时遇到大饥荒,读书时遇到“文革”,生孩子时遇到计划生育,人到中年面临企业转制下岗,进入老年了又是老年社会提前到来……但从另外一个角度讲,这一代人也有其好处,他们看到了中国很多复杂多变的社会现象,尤其是亲身经历了改革开放,亲眼看到祖国是如何一步一步地逐渐走向富强。他们有一项长处,那就是有一种比较敏锐的历史感觉。“其实做学问,除了学术基础、学术能力之外,更重要的还要有学术眼光,我们这一代人假如说有什么特长的话,应该就是表现在做学问的眼界和气度上。”他还表示,“80学人”的黄金时代刚好是社会原来的很多规矩被破坏了,但是新的规矩又还没有建立,很多事物都在摸着石头过河的时代。总体而言,那个时代的氛围比较宽松的,整个社会对“80学人”也很宽容。

孙立教授对此表示认同。他说,在全国的高校里,1977级、1978级的大学生一直是作为传说而存在。因为这两个年级的学生一入学就如饥似渴地、没日没夜地看书,他们经过了知识饥荒的时代,虽然因此“先天不足”,但一旦有了机会进入高校深造,他们希望通过争分夺秒的学习,找回原来失去的知识。“我们每天除了吃饭,到图书馆到课室,偶尔去打球是为了锻炼身体,为了中华民族的崛起而锻炼身体。 ‘为了中华民族的崛起而读书’绝不只是一句口号,是我们的心声。”当然,生活上的磨难也带来的一个“副产品”,那就是“80学人”抗打击能力比较强。

分享会现场座无虚席。

对新一代学人的期许:关于超越的两层含义

吴承学教授在书中的“忆语”部分有好几篇文章分享了自己的学术感悟,如《何妨吟啸且徐行》《学者要有传世意识与文化责任感》《学术尊严与快乐》《致新一代学人》,又如“序跋”里面的《学术上不可定于一尊》,在这些文章里面都提到了对新一代学人的期许。他在现场表示,作为“80学人”,现在最重要的任务就是要培养好年轻一代的学者,期待学生超越自己。这里 “超越”有两层含义,第一层含义是不少新一代学人的学术基础和学术能力都比“80学人”强,可谓具备了超越前辈的能力。另一层含义则是立足于整个学术史,年轻学者到底能不能超越“80学人”?“也就是说,不是某个人写出了一两篇比老师强的论文就说明他能够超越老师,而是他们这一代能否在学术史上有革命性的进展。现在很多年轻人确实写出了不少比老师强的论文,也具备了超越我们的能力,但是他们的压力也非常大,能不能超越我们,其实现在还很难说,但还是很期待。”他回忆当初读研究生时,硕士导师黄海章先生和博士导师王运熙先生都曾经引用唐代大文豪韩愈的话来勉励他:“无望其速成,无诱于势利,养其根而俟其实,加其膏而希其光。根之茂者其实遂,膏之沃者其光晔。”他后来也一直以这段话来勉励自己的学生。

黄海章先生指导门下研究生孙立(中)和吴承学(右)。

孙立教授也表示,年轻学者在拥有比老师们更优越的学术条件的同时,也面临着很大的压力。他建议年轻人在面对前途的抉择时要目光放远一点。譬如首先在选择学术平台时,不能只着眼于一时的收入高低;其次是要坚持和专注;第三是在面对诱惑时要自律,这样才能成为一名成功的学者。

采写、摄影:南都记者 周佩文 实习生韦栩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