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中心

重听罗振宇十年跨年演讲:找到一生“大愿”,稳稳站在风暴中心



最近,重新把罗振宇十年来的“时间的朋友”跨年演讲重新听了一遍。

从2014年12月31日到2024年12月31日,这十年的世界,从全民创业高唱凯歌,到经历几年疫情和经济的低迷,而罗振宇这跨年演讲的“行为艺术”,也从一开始的万众追捧,到今天关注的人越来越少,且出现了诸多负面评价。

但我想罗振宇自己不在乎,大不了得到公司不做了,再回归到独立知识分子的身份,我相信罗振宇是能够接受这巨大的落差了,因为他已经找到了那个至少能干到70岁的“大愿”——《文明之旅》计划。

(《名人面对面》罗振宇采访截图)


贝博网站官网

01 从“宏大叙事到”个体奋斗”

当初罗振宇创业从《罗辑思维》系列长视频开始,他做这件事是因为年龄的恐慌,过了40岁,剩下的生命就成了“下坡”,所以他急于做些让生命变得有意义的事。

后来,《罗辑思维》成为现象级节目,撬动了互联网,也带着罗振宇进入了充满刺激和挑战的商业世界。

2014年12月31日,罗振宇开始了他的第一场跨年演讲,那是一个烈火烹油的互联网时代,连疯子都在创业。罗振宇大谈资本市场,大谈O2O大战,他觉得经济会一路高歌向前,喊出“合法挣钱是这个世界上最有尊严的活法”的口号。

后来的几年,世界上发生了不少让人措手不及的“黑天鹅事件”,罗振宇跨年演讲的关注点逐渐从商业世界落到了个体策略上。

2019年12月31日的跨年演讲,罗振宇以贝聿铭开场,贝聿铭说自己的一生“一直沉浸在如何解决自己的问题中”,他还提到了曾国藩的“躬身入局”,不是置身事外,指点江山,而是躬身入局,把自己变成解决问题的关键变量。

(图源:得到APP)

2021年12月31日的跨年演讲,罗振宇讲了53个小故事,其中第一个,是一个只有高中学历的父亲,为了治疗孩子的罕见病,决定自己来研制药物的故事。罗振宇说:“行就行。不行我再想想办法。”

02 “长期主义”,是这十年演讲给普通人最大的启发

罗振宇这十年的跨年演讲,不断在强化“长期主义”这个概念。

所谓人生算法,就是找到那种不断重复,永远重复下去最基本的套路,坚持它,抓住它、重复它、强化它,像找到一个最小的雪球一样,找一个最长的路,不断的去滚它,你坚信,总有一天,会成功。

发大愿,迈小步,走远路,磕长头,不停顿,在这个过程中,一切美好自然会呈现。

(图源:得到APP)

10年的60秒语音,20年的跨年演讲,20年的《文明之旅》计划……这些,是罗振宇自己的“长期主义”。

王阳明说,“持志如心痛”,做事的志向,就像是心里有一个痛处,时刻提醒着我们,要求用全部的精力去填满它,到处搜寻资源去完成它,在漫长的岁月里一直往前走,直到把这件事做成想要的样子。

03 坚持“长期主义”,蜕变成更好的自己

在坚持“长期主义”的过程中,罗振宇的心态,从“死磕”变成了“自律”。

死磕,是无论怎样都要把事情做好,而自律,是让自己变得更好、更体面,从而把事做好。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看到了罗振宇个人的蜕变 。

重听罗振宇十年跨年演讲:找到一生“大愿”,稳稳站在风暴中心

他开始有规律地进健身房,学会了自由泳,可以不间断地游1000米了,十几年前最胖的时候285斤,和那个时候相比,减掉了80斤。

(图源:得到APP)

2022年的跨年演讲,由于观众无法入场,罗振宇着了一场大急,但左边的耳朵忽然听不见了,这个事件让他学会了与身体的无法掌控和解,既然耳朵听力的损伤不可逆,那就与它和平共处,所以他从零起步开始学钢琴,照着史铁生的那句话去做,“命运把我推到悬崖边,我就在这里坐下来,唱支歌给你听。”

04 回归初心,找到自己一生的“大选题”

在创业之初,罗振宇的合伙人脱不花跟他说过一句话:挣钱光荣。罗振宇曾说这句话让他的世界观颠覆了,因为“这句话在我的内心是长不出来的”。

而就像是《牧羊少年奇幻之旅》中的故事轨迹,在一番历练之后,主人公发现宝藏就在他最初的地方。

罗振宇还是要回归到他内心深处最想做的,一个知识分子该做的事情。就算他现在被很多人骂,就算有一天公司破产了,他也留下了一部个人的“史记”,以自己喜欢的方式度过了这一生。

在飞速运转变化的世界里,找到独一无二的自己,才能稳稳站在风暴中心。

(绘画/摄影:孙琬童)

小时候写“我的理想”,我们往往会说要当科学家、老师、医生这些老师和爸爸妈妈喜欢看到的理想。选择大学专业和求职,往往又会想哪个是赚钱多的,有社会地位的,稳定的。至于其他的梦想,也有好多是人云亦云,别人说要环游世界,那我也环游世界好了。

记得自己在接近30岁的时候,还曾经焦虑过未来的职业,想要放弃自己正在做的事情,选择一个“到老也不会被淘汰”的工作。如果这样下去,就算是谋求到了稳定的职业,有着优渥的生活,那也不过是一个无法实现自己心中真正所想的“空心人”。

那么我们心中真正想要的宝藏是什么?想想那些小时候在我们脑海中浮现的画面。我还记得年幼时对于未来工作的第一个想象,是自己坐在一个满是书的房间里,读读写写,很感谢自己在经过了几次职业转换之后,越来越接近了儿时脑中的那个场景。

不要忽略灵感给的信号,早一点朝着自己心中的宝藏出发。

今天外界的世界很是嘈杂,今天出来个AI,明天又搞出不知道什么新玩法,大家拼命地学,好像不学我就落后了,很多人的闲暇时间也用来刷手机,这些都造成了今天人们意识的过度消耗。

其实不管做什么事情,不管是泡茶,画画还是投资,它们最终底层的规律是一样的,但现在这个时代就是让人容易同时搞许多事情,结果搞得“五马分尸”,每一件事都钻得不够深,这离那个“道”是很远的。

人的一生能做好的事情,大概就只有一个方向,乱七八糟的事情做得越多,思考的深度反而会变弱,因为都是浅层的,你好像了解了世界局势,量子力学,投资方法……但这些很多都是二手的,别人讲述的知识,你自己没有认真深入去探索,就难以看到比较深层的真相。

虽说生命是旷野,但最重要的仍是脚下的这一片小小的土地,不是学更多,做更多,而是要在躬身入局的每一件小事中,找到那个对众生有益的,专属于你的“人生大愿”,找到了之后,一点一点去完成。